中班教案

时间:2025-02-21 20:35:33
中班教案汇总八篇

中班教案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教案 篇1

主题的产生:

一天户外活动,小朋友们在兴高采烈的玩着沙包,时而向上抛,时而向下抛,时而向前抛,时而向后抛,每个幼儿都玩的乐不思蜀,这时只听见几个小朋友在议论纷纷:

刘鑫说:我的沙包这样落下来,他一边说一边做了一个开汽车的动作;

李金生说:我的沙包跟他落下来的不一样!

刘雨霏说:我的沙包也是这样落下来的!

由于结果不一样,孩子们都好奇的再次向上抛起了沙包,有说有笑的议论着沙包落下来得样子……

看到孩子们对物体落下的现象那么感兴趣,我们便决定以“掉落的物体”为主题进行研究。

主题的价值:

1、兴趣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在生活中有无数种物体可供幼儿进行研究,研究资源相当丰富。

2、通过对“掉落的物体”的研究,试图让幼儿通过不断的尝试操作、探索感知、形象表征、体验分享来发现物体下落的现象,并进一步发现里面的科学道理,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及尝试教育的理念,并让幼儿从中体验到了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主题总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乐于尝试的精神,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2、引导幼儿在尝试探索活动

中,发现物体下落得不同现象及落在地上的不同现象,并知道物体下落时的速度与物体本身的重量有关。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肢体语言的表现力和初步形象表征的合作能力。

主题网络图:(见附页)

活动过程与实录:

活动一:物体掉落时的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乐于尝试的精神,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2、引导幼儿在尝试探索活动中发现物体下落时的不同现象。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肢体语言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毽子、海洋球、手工制作“降落伞”、羽毛、树叶、手绢、皮球、棉球、气球、手工制作“迷迷转”、沙包、纸片、网球、手工制作“小花盘”、皱纹纸等等。

活动过程:

1、自由探索、大胆尝试。

当孩子们见到老师为他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玩具后都兴奋极了,每个人都表现出越越欲试的样子,于是我便将玩具一一展示给幼儿看,这更增加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这是我们与幼儿一起进行了三次不同的尝试:

第一次尝试:请幼儿自由选择一种玩具,并将其抛向空中,观察其落下来的现象。有的孩子说:老师,他掉下来了!有的孩子说:老师,他落下来了。还有的孩子说:老师他飘下来了……孩子门都发现了原来抛上去的物体都会掉下来的。

第二次尝试:请幼儿换一种玩具-,再次向空中抛去,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这是幼儿发现了,玩具还会落下来,但落下来的样子不一样了。

第三次尝试:鼓励幼儿那两种玩具比较,发现物体落下来的现象是不一样的。

2、尝试讲述、发现秘密

请小朋友说说刚才玩

的是什么?他是怎样落下来的?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来表示,并给大家演示一遍。

王一扭着身体说:我玩的是气球,他是飘下来的。

张兆凯作了一个跳起来蹲下的动作说:沙包是直着落下来的。

李金生一边转一边说:迷迷转是转着落下来的。

杜新容说的更详细:鸡毛先飘了几下,又转着落下来。

孩子门都争先恐后的说着物体下落的不同现象:有直直的落下来的,有慢慢的飘下来的,有转着落下来的……

活动二:物体掉落时的速度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尝试的兴趣。

2、在尝试探索活动中发现物体下落时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抛起的高度等有关。

活动过程:

1、小朋友,当我们同时将两种玩具抛起来时,发现他们落下来的样子不一样,你再试一试,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纷纷再次进行了实验,这是他们发现物体落下来的速度是不同的。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幼儿通过比较发现物体的轻重、形状、大小都是不一样的!引导幼儿寻找一种可以记录物体落下的速度的方法。

3、怎样让落得慢的物体落得快?让落得快的物体落得慢呢?幼儿自由探索,分小组讨论。最终他们都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组说:先把落得慢的物体仍下去,这样就会比落得快的物体先落地。有的说:把落得快的物体仍的高一点,落得慢的物体扔的矮一点就行了。还有的说:把原来轻的物体绑上重的东西,让他比原来重的物体还重就可以了……后来我们根究孩子们的提议一一进行了实验,看到自己的

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活动三:物体落在地上的变化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尝试的兴趣。

2、幼儿在探索中发现物体落在地上的

不同变化,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3、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敢于尝试,想出可以改变物体落在地上的办法。

活动过程:

1、师引导幼儿发现物体落在地上的现象。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物体进行实验,发现物体落在地上的现象也是不同的。通过实验幼儿发现有的物体落在地上会滚动,有的物体落在地上会弹起来跳几下,还有的物体落在地上是不动的。

形象讲述,发现秘密。

鼓励幼儿用一种动作来表示物体落在地上的样子。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改变物体落在地上的现象

师与幼儿一同进行实验,并将找到的物体根据物体落在地上的不同现象进行分类。为让幼儿想出改变物体落在地上现象的办法,我门先与幼儿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每人向上跳一下,发现落在地上是不动的,然后带幼儿到蹦蹦床上跳,发现落下之后还会被弹起来的,这是有一名小朋友说:老师我们让物体都落到蹦蹦床上,他是不是也会跳起来?带着这样的疑问幼儿纷纷进行了实验,最后他们发现了:玩具落在滑梯上会滚下去,球落在沙地里、落在水里就不会滚也不会跳、沙包落在被子上就不会响……

活动四:表征掉落的物体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初步的形象表征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2、鼓励幼儿用合适的符号进行形象表征,并与幼儿共同探讨表征的不同形式。

活动过程:

1、谈话:掉落的物体

鼓励幼儿说出物体是怎样,落下来的,并用一种符号进行表示。

2、小组表征:掉落的.物体

每组幼儿推选 ……此处隐藏2875个字……>

三、试一试自己动手折一折,按《幼儿习得手册》的步骤图折。

1,重点指导叠双三角形的方法。

2,指导有困难的幼儿。

3,鼓励幼儿后腿怎样折才能使小青蛙跳得高,跳得远。

4,装饰小青蛙,折好后,给青蛙画好眼睛,花纹。

四、跳一跳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青蛙跳跳跳”比赛,看谁折的小青蛙跳得高跳得远。

五、活动延伸小朋友们你知道吗?小青蛙捉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活动反思:

通过本活动课,幼儿学会了折小青蛙,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知道了要保护小青蛙,增长了知识。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意图:

幼儿对家乡的扬子鳄,银杏都了解!那我想让幼儿对家乡的特产——吊瓜及吊瓜子也要有一定的了解。首先知道吊瓜长在什么地方,初步了解吊瓜怎么播种及收获,知道吊瓜子从哪里来并经过一定的加工才能吃,并对于家乡人种特产产生自豪感!

活动目标:

1、认识家乡的特产—吊瓜,知道吊瓜生长地方。

2、了解吊瓜及吊瓜子的形状。

3、品尝吊瓜,产生自豪感。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瓜子、吊瓜、及吊瓜子及图片

2、经验准备:到网上或书上查找图片

活动重点:

知道吊瓜长出吊瓜子

活动过程:

一、出示照片,导入课题

1、出示各种瓜子,你们吃过这些瓜子吗?它们长在什么地方呢?(逐一提问)最后出示吊瓜子,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瓜子吗?那它长在什么地方呢?

2、认识吊瓜出示吊瓜图片。我们的吊瓜子住在吊瓜肚子里。你们想知道吊瓜长在什么地方吗,请幼儿把了解到的吊瓜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观看录象,农民伯伯种吊瓜

1、完整播放录象,初步了解吊瓜生长的地方刚才我们看到农民伯伯种吊瓜,你看到吊瓜长什么样了?

2、进一步了解吊瓜及吊瓜子的特征吊瓜是什么形状,它的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呢?了解吊瓜长出之前吊瓜架上的叶子

3、播放农民伯伯收吊瓜,把吊瓜子从吊瓜里拨出来,认识吊瓜子的形状

4、观看录象吊瓜子拨出之后经过加工包装变成我们现在吃到的吊瓜子!

三、品尝吊瓜子

1、幼儿自己尝试拨吊瓜子,请个别幼儿示范

2、教师示范拨吊瓜子

3、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品尝说说吊瓜子的味道!

四、小结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去实地看看吊瓜子的播种或者到加工厂看看!

活动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开放的教学内容,引导幼儿寻找和介绍家乡的特产、赞美家乡的特产、推销家乡的特产等活动,让幼儿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有关的特产知识,充分让幼儿感受到了家乡的美丽与富饶。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小鸡让幼儿说出小鸡的外形特征。

2、通过儿歌尝试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让幼儿爱绘画、爱动口、爱动脑。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感受作品小鸡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尝试边说儿歌边画小鸡,了解小鸡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让幼儿爱绘画、爱动口、爱动脑。

活动准备

1.实物小鸡

2.创设情境让幼儿融入活动中,背景画面(有太阳、花朵、绿草、小溪等)可爱丰富,幼儿喜欢。

3、彩色蜡笔、绘画纸。

4小鸡的头饰若干。

5、录音机、磁带。

1、通过观察小鸡,培养幼儿与它的感情。

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请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客人,请小朋友们都来看看它,欢迎它,好吗?(引导幼儿和小鸡打招呼,夸小鸡可爱,尝试与小鸡交流,喂小鸡,让幼儿对小鸡产生感情。)

2、教师简述小鸡的外形特征:小鸡长着圆圆的头、憜圆形的身体、身体下长有两条腿、脚趾尖尖的、头上长有两只小眼睛、嘴巴尖尖的。小鸡喜欢吃米粒和小虫。

3、听故事,引入绘画活动。

师:小朋友们,现在老师就讲一个小鸡的故事,小朋友们一定要认真听哦。

教师讲故事:“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小溪在哗哗地唱歌。一天,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了,一只,两只,三只,它们睁开眼睛,东瞧瞧,西看看,望望天,又瞅瞅地。三只小鸡都像毛茸茸的小球,可爱极了,它们在草地上跑来跑去。咦,玩着玩着,最小的小鸡不小心走丢了,它到处都找了,可是就是找不到……”

师:小朋友们,我们的小客人找不到它的哥哥姐姐了,它想请小朋友们帮它画一些画作为它的哥哥姐姐的照片,做广告登启示帮它寻找哥哥姐姐,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帮小鸡呀?

幼:帮。

提问:那小朋友们先说说小鸡的样子吧?(引导幼儿说出小鸡的外形特征)

师:哦,小朋友们说的真好,让老师来给小朋友们画一幅小鸡的照片吧。(老师一边说儿歌,一边绘画)

师:小朋友们老师画的小鸡漂亮吗?

幼:漂亮。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边说儿歌边画画好吗?(幼儿边跟着说儿歌边画画,引导幼儿动手)

“身体像鸡蛋”先画一个有些扁的圆形,哦,小朋友们画得真漂亮。

“眼睛亮又圆”请小朋友们注意要把它的眼睛画得黑黑的又亮又圆哦。

“嘴儿尖尖在前面”尖尖的嘴巴可以帮助它们捉虫子哦,一定要尖哦。

“叽叽叽”它为什么叫呀?哦、、、、、、原来还有脚没画呢,画上小脚吧。

“看见虫儿叫得欢”画上小脚以后它就可以去捉虫子了。好高兴哦。

小朋友们画的小鸡可真漂亮啊。

师:现在我们把小鸡的哥哥姐姐的照片贴到广告栏去帮小鸡寻找哥哥姐姐好吗?

幼:好。

4、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画小鸡的哥哥姐姐的照片做广告,帮小鸡寻找它的哥哥姐姐你们开心吗?

幼:开心。

师:那我们带上小鸡的头饰扮演小鸡,拿起照片去贴广告去咯。(随着轻音乐师幼一起跳着舞离开活动场)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中我使用了实物小鸡引入,可爱的小鸡吸引了孩子们,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认真观察、表现得很棒。孩子们喜欢和肯定了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当我们尝试改变并放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绘画教学方式,让幼儿主动融入绘画活动中,主宰一切时,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表现很浓厚,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儿歌说一遍就可以记得很棒。想象力也会很丰富,活动时积极且具有创造性。

小百科:鸡是一种家禽,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鸡肉和鸡蛋才成为大量生产的商品。鸡的种类有火鸡、乌鸡、野鸡等。而且鸡也是12生肖中的一属。

《中班教案汇总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